朱熹:学海无涯,清正廉明
-
宋代理学家朱熹:学海无涯,清正廉明,教育家之光
南康(今江西省)消息: 近日,对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影响深远人物朱熹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再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世尊称为朱子,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儒学集大成者。
作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的学识渊博深不可测。他师承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深远,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重修书院,开创教育新纪元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他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官职,清正廉明,为民作福祉。
在南康任上,朱熹积极兴修水利抗灾救荒,还找到了废弃的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经过他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完毕。他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并请皇帝勅额赐御书,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亲自订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气节高尚,敢于直言谏诤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阐述和详细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朱熹在浙东任职期间因弹劾不法官员而与宰相王淮发生冲突,但他毫不畏惧,以崇高的操守和气节直言谏诤,最终迫使王淮免去其党羽的官职。
朱熹的一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理学家,更是一位为民服务、清正廉明的官员,一位开创书院办学的先驱,是一位敢于直言谏诤、气节高尚的君子。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