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饮食助幸福,偏食易致精神不佳
-
飲食習慣竟影響精神狀態!科學家發現均衡飲食者幸福感最高
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的最新發文,科學家將人們的用餐習慣分為四大類:無澱粉/低澱粉飲食、素食、高蛋白/高脂/低纖維和均衡飲食。研究發現,第四類——均衡飲食者,幸福感最高,而第二及第三類型則較易出現焦慮、憂鬱症等問題,甚至飲食障礙風險也更高。
黃軒表示,科學家發現,無論哪一種用餐習慣都可能影響腦袋灰質發育,進而影響精神健康狀況。均衡飲食者在焦慮、憂鬱等問題上最低,幸福感最高。相對來說,素食和高蛋白/高脂/低纖維飲食者的焦慮、憂鬱風險分別較高26%和23%,憂鬱風險分別升高18%和22%。
此外,第一、二、三類型者也更容易出現飲食障礙症,風險分別提高86%、168%、96%。 這些人通常會過度關注體重或身材,可能會大吃大喝後又催吐、偷食瀉藥或減肥藥。常見的飲食障礙症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暴食症和暴食症。
黃軒指出,大量高脂飲食、少量的蔬果會造成大腦細胞持續發炎反應,破壞大腦體積和神經纖維,進而減少灰質容量。而內囊、外囊、海馬廻等腦部區域則負責情感、激勵、認知、記憶等功能,若這些區域被損害,就會出現情緒問題、焦慮、憂鬱或認知功能障礙。
研究顯示,第三類型的飲食習慣者大腦灰質容量較小,而均衡飲食者的腦袋灰質神經纖維破壞少,其容量減少也變緩。因此,黃軒強調均衡飲食對腦部健康至關重要,身體需要的是營養均衡而不是偏食某些食物。